“我很少谈过去,因为过去已经过去,没有意义,一个人总是谈及过去,说明你已经老了。”
这位目光向前,眼神坚定的访谈者是旅美画家廖赣尧老师。
廖老师的工作室在赣坊里特别的不显眼,它位于赣坊唯一一个地下空间内,从地上一个延伸的楼梯口下楼,一副旋转楼梯将空间隔成两半,左侧是画室,门上“廖赣尧工作室”门匾是那种复古样式的,右侧则是待客室,颇具闹中取静之意味。
经过提前预约,我们一行人到了廖老师的工作室,那时他正在电脑旁工作,我们极不忍心打破这个安静的状态,初见廖赣尧老师,他带着一顶白色的帽子笑容亲切,简单寒暄过后,廖老师建议边喝茶边聊,就这样廖老师和我们聊起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
绘画改变了我的命运
廖老师从小便痴迷画画,在他最早的记忆中还依稀有这样一幅景象,全家人都已经睡觉了,他一个人还守着一盏油灯,拿铅笔对着白纸涂鸦。或许正是这一份痴迷,让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就为自身博得了一道“护身符”。
那个小学故事是这样的:那时候,身材弱小的学生被高大威猛的同学欺负是校园里的常事,廖老师却又矮小瘦弱,在农村学校的环境中,这种担心是时常在的,但靠着一手绘画技能,在校园内小有名气,常常引得高年级的学生前来“求画”,绘画这种视觉冲击性强的形式极引人喜欢,他们拿着白纸和蜡笔让廖老师画着自己喜欢的东西,高兴之余还会带一些食物作为“犒劳”。有了高年级学生的“撑腰”,让廖老师在小学阶段免去了被挨打,被欺负的厄运。
这可能是他从绘画身上尝到的第一个甜头,也坚定了他在绘画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进的信心。他不由感慨:人总是这样子的,做事情吃到了甜头就会试着再去这么做,自然而然的就走上了一条影响自己一生的一条道路。
及至初高中,“文革”爆发,家庭成分不好的廖老师,父亲下放,母亲进了牛棚。十多岁的他带着弟弟,照顾外婆,在学校里也上不了课,学不到东西,便索性放弃上学,报名下放到了赣县湖江。他的绘画才能在这个小县城里再次得到展现。
与城里不同,县里、镇上买东西叫做赶集,也俗称赴圩。圩是农村里购物大集会,做买卖的商贩和购物者约定好时间在村镇的街头小巷进行商品买卖,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圩里遍布着土产公司、饮食店、文具店、缝纫店等小店,这些小店多以招贴画贴在门口或橱窗上作为广告推广,廖老师以其良好的模仿能力,为这些店铺画了大量的招贴画。要不是当时正处在集体经济,画这些画最多管顿饭,不给钱,不然到现在,这也算挣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了。
70年代末,高考恢复,廖老师如愿的考上了赣南师专的美术专业。而他完全回归美术却是二十多年之后的事了。
绘画起源于兴趣,重在于坚持
毕业之后,廖老师去学校当过老师,进过博物馆工作,也在教育局做过教务研究。后来被调到广东,而这一待就是27年。在当时的广东刚刚改革开放百废待兴,本地大学生和各方面人才还是比较少的,国家给予政策补贴吸引各地人才来广东发展,那是很有活力,很有想法,很有拼劲的。
作为一名有上进心年轻人,廖老师进入了一家大型家电企业——万家乐集团,在广告部上班,主要从事策划工作,与大学的专业不甚对口,但这并不影响,他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美术功底,参与公司内的工业产品设计,迅速成为了中国工业设计最早的一批会员,他设计的一款洗碗机,曾荣获轻工部的工业设计金奖。当然,在策划工作上,他的成就也颇高,曾经策划过几场轰动一方的大事件。
八十年代末的万家乐还只是区域中的一个稍有名气的家电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竞争对手林立,如何超越对手在全国市场立足成为了广告部经理廖老师等策划人的首要工作。这时的汪明荃凭借一首《万水千山总是情》在全国大地刮起了一股超级旋风,红的发紫。万家乐决定由汪明荃代言品牌,正是此举奠定了万家乐的全国地位。“万家乐,乐万家”的朗朗上口广告语加上火爆的明星效应,让这一区域家电品牌家喻户晓,成功的走进了千家万户。成功的打响了品牌战役,还需要不断夯实,廖老师在期间做了不少努力,一手推动万家乐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其中还策划了一件轰动粤港澳的顺德市万人妇女环市跑活动。
当时,廖老师看重了广州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动广州市马拉松,马拉松赛事活动时间长,参与人数多,关注度高,是比较适合品牌推广的。在与广州市体委沟通之后,发现该赛事已经由某烟草公司冠名多年,无法再插足。廖老师只能另想他法,晚上回家一番苦思之后,想到不如自己来搞一场妇女环市跑,这样既圈定了产品的使用对象又能推广品牌,一举两得,堪称绝妙!有了好点子他立马写下策划方案面呈董事长,董事长当场拍板定案。于是,廖老师迅速联系广州市体育局、广州市总工会、广州市妇联三家单位,或许是方案被市里格外看好,整个活动竟然得到了省一级的看重,省工会、省妇联联合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在广州的各个系统参与这个活动,这样一来一个企业性质的活动上升到了政府层面,影响力飙升。
最终,活动当天由广州市副市长在中山纪念坛坐镇总指挥,并亲手将万家乐的旗帜交到广州市三八红旗手手上,一万名妇女列队(其中甚至还有来自港澳的一百多名参赛者)环市一圈,桥上、路边围观者甚众,这次企业的推广战役轰动粤港澳,堪称完美的策划范例。
此后,廖老师离开万家乐自主创业,曾创办了顺德市工业设计中心,设计了一些专利产品。又到清华大学师从建筑学大师徐伯安学习古代建筑,还到中山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并创办了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给一些公司提供设计、策划、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后来有幸成为首届央视315策划组成员。据称,315这一概念的提出他是其中的主要倡导者。在二零一二年,年近花甲的廖老师想到是时候回归自己,回归家乡,回归兴趣爱好,于是从四家公司中将股份退出,约上两个香港朋友前往美国拜师深造油画,美国一行对其影响极大,极大程度上对油画的热爱提升了一个层次。
现在要回归赣州
回归赣州是近两年的事了。回到赣州之后,廖老师在赣坊1969文化创意产业园找了一个僻静的地下空间作为工作室,希望用这年的工作经验可以为赣州做一些事情,从事了景观设计工作,为于都县、上犹县设计了五福广场、渔阳十景、农耕文化等景观广场,现在看到各个自己参与的广场一派繁华甚是喜悦。然而对于绘画,廖老师一直是作为兴趣和精神的寄托,并用策划、设计、规划的主业去持续投入的爱好。
在赣州,廖老师也经常到各处去写生,画室里存放了很多的风景油画,曾有相关单位的朋友邀请他做作品展,被廖老师委婉回绝了。在他看来,让绘画成为个人纯粹的爱好就好了。前段时间有同学在市里办了画展,收获一片赞叹。有朋友便揶揄道:”你同学都办画展了,你不羡慕呐?”廖老师淡淡的答道:“他是繁花,而我是地瓜,不过,有时地瓜是可以充饥的!”
作品部分展
注:文中所有图片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
赣坊1969全力构建集文创办公、创意设计、创业孵化、书画艺术、影视动漫、互联网+、教育培训、休闲娱乐、体验商业、配套服务等业态于一体的“总部经济型”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成为赣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